《音乐之声》观后感

时间:2025-02-03 23:57:53
《音乐之声》观后感8篇

《音乐之声》观后感8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音乐之声》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音乐之声》观后感1

看完电影,留在我脑海深处的是这样一段清新动听的音乐。我认为,《音乐之声》能够成为经典与“音乐的力量”这一主题是离不开的。

见习修女玛利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于是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冯·特拉普是个善良勇敢的爱国者,他的妻子早逝。家里没有歌声,也没有笑声。玛利亚来到上校家中,发现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只要他的哨声一响,孩子们就从各自的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按水兵操练的要求通报自己的姓名。一开始,孩子们对玛利亚带有排斥情绪,总是想法设法捉弄她,但是玛利亚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气完全变了,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由于玛利亚给这个家带来的变化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最终拒绝了男爵夫人,他来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见习修女玛利亚能够赢得孩子们的爱。我觉得这与音乐的力量是离不开的。趁上校不在的时候,玛利亚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休闲的服装,带领他们到花园水池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玛利亚用自己带来的小提琴为孩子们弹奏并演唱。她把孩子们叫到身边,从最基本的音符教起,自己编写了一曲《Doe Ray Me》,使孩子们在简单的音乐气氛中爱上了音乐。音乐具有感召力,它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孩子们原有的拘禁和忧郁渐渐地被音乐和笑声取代了。

上校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当他从维也纳回来时,他看见孩子们与家庭教师玛利亚玩得不亦乐乎,他对此感到很不满。当他责备玛利亚时,他突然听到了孩子们欢乐的歌声。他十分感动,因为玛丽亚把从他妻子去世之后家里就不再有的音乐又带了回来。这时候,上校也加入了孩子们的歌声中,为孩子们献上了一首深情的《雪绒花》。音乐拉近了严肃的上校与拘禁而忧郁的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在欢乐的歌声中,快乐的积极的情绪已然浮现在上校与孩子们幸福而陶醉的笑容上。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美妙的音乐能呼唤人们心中的渴望,唤醒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不同的音符,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画面,每一个不同的音阶,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层次,每一个不同的音调,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气质,每一个不同的旋律,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人生。音乐是人类的灵魂,自从有了音乐的创造,人的灵魂就有了一个依靠。在心灵深处,隐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唯有音乐,才能激起那潭深水的涟漪。音乐是一把钥匙,这钥匙能打开通向梦境、通向因果的时光隧道。

《音乐之声》观后感2

在自己的人生长剧中,要把每一个角色都演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全情投入地去演,而且要能适时地从剧情中跳出来,问一问自己:此时此刻,你是谁?

《音乐之声》中的特拉普上校,是一位极具正义感和爱国情怀的军人,太太过世后,这位海军舰长用管制舰队的方法来管教他的七个孩子,他与孩子们的沟通工具是一只口哨,用不同的哨音替代每个孩子的名字,训练孩子们在庭院中操练,按时就寝。

口哨一响,孩子们便会从各自的屋里冲出来,整队集合,做出相应的动作。特拉普不仅本人不苟言笑,一派军人作风,也不允许孩子们自由活动,大声说笑,然而这些孩子却个个古怪精灵,难以驯服,用各种恶作剧捉弄家庭教师。

生性活泼的玛丽亚是孩子们的第12个家庭教师,她冲破特拉普上校的限制,用真爱和歌声让七个孩子重新恢复了天真烂漫的本性,特拉普舰长也被玛丽亚和孩子们的歌声感染,重新拿起了吉它亮起了歌喉,家庭中又重新充满了自由、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特拉普上校十分严谨,他在舰队里和社会中备受敬仰,但是面对自己的七个孩子时,他依然用军人的方式去完成爸爸这个角色,于是问题就来了,孩子们相继制造出各种问题向父亲进行抗议,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朋友A是个优秀的中学教师,经验丰富,工作敬业,是同行中的佼佼者。然而每每提起自己的儿子,A便会眉头紧蹙,上中学的儿子种种叛逆和对抗,让A伤透脑筋,用她的话说“管得好别人的孩子却管不好自己的孩子,真是失败啊。”追问起她与儿子交流的一些细节,发现她们之间一些对话不像母子,更像是师生之间的交流。

试想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大多数时间从妈妈那里感受到的都是一个老师的威严,而不是妈妈的慈爱和温暖,每天在学校要面对老师,回到家里还要面对“妈妈老师”,孩子不叛逆才是更大的问题啊。

无论是特拉普上校还是教师A,都成功地出演了自己的职业角色。或许职业角色的成功出演耗费了他们全身心的精力,或许职业身份中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变成了无形的枷锁,使得他们在其他的人生场景中都无法放下这个角色。

然而生活的多彩在于它的不断变化,如果把漫长的一生比作一部自导自演的长剧,那么随着剧情和场景的改变,我们会涉猎不同的人生领域,会担当多重的身份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的角色对应着一种责任,幸福的人绝不仅仅只成功担当某种单一角色,而是能在不同的领域中自如地转换自己的人生角色,担当各种不同的责任。

面对孩子,有父母的抱持和温暖;

面对棘手的工作,有干练高效地果敢;

面对妻子时,你是灵魂伟岸的丈夫;

面对年迈的父母时,你又要做回一个温顺的孩子……

那样的人生境界也许才是圆满的吧。

说到圆满我想到了一位熟识的企业家,他一生勤勉敬业,创下了数亿的资产,在企业中他威严过人,是人人敬畏的企业老总,就是这样一位极具威严的男人,很多本地人知道他也是一个大孝子,但很少有人能想到,他在家中同时是一位和善慈爱的父亲,更难得的他还是一位知冷知热的丈夫,他对待妻儿的那种柔情与威严的职场形象判若两人。

在自己的人生长剧中,要把每一个角色都演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全情投入地去演,而且要能适时地从剧情中跳出来,问一问自己:此时此刻,我是谁?当我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谁, ……此处隐藏4592个字……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辙。

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后来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爱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角色。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而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音乐之声》观后感7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超多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

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超多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简单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国纽约首演,并在1960年获得第十四届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项奖,这是音乐剧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曲)和奥斯卡。翰墨斯坦(词)的最后一次合作创作的作品。1965年的电影版也获得过5项奥斯卡大奖。演出后大受观众欢迎。1965年改编成为同名影片,同年,该影片获奥斯卡金像奖。它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永远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丽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说她有时很好笑,但有时会时常惹麻烦。最后,院长还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

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

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简单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礼貌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

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到达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务必敢于应对专制与邪恶,务必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

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音乐之声》观后感8

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是《音乐之声》最吸引人的地方。它也是一部长青的家庭电影,也是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相信看过它的人一定不会轻易的忘掉,我想自己已经被这部电影感动了。它的音乐,它的主题,它经过精雕细琢的台词,充满艺术的美感,音乐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爱的主题,真正打动每个人内心的纯真的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

女主角玛莉娅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乐之乡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的艺术氛围,尤其是贯穿整部电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乐大师理查德·罗杰斯之手),经过近半个世纪,仍传唱不衰,让人充分体验到艺术和自然之美。

在影片的开始,天真烂漫的玛莉娅老是不遵守院里的作息,偷偷跑到山头外嬉戏、歌唱,我们很轻易的感觉到“美”,有自然之美,有歌声之美,还有玛莉娅那种积极向上的美,而不是感到不安或尴尬。每个人都有自己快乐的位子,只有能够让自己内心自由的释放才是真的快乐,在这影片开始,已经埋下向观众表达知真的伏笔。

玛莉娅也会在迷茫时问自己"我的未来将会怎样?",更会唱着好听的歌告诉自己"我会让别人看之俨然,触之温暖,我会让别人改变对我的看法,我对自己有信心.";她用快乐的善良的心感染别人,改变别人,甚至七个个性怪异从小失去母亲的孩子和他们那个严肃的上校爸爸...这样的人你会不喜欢?这样的人你会不为之感动?以简单的心态,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又何尝不是艺术!

上校的性格,表现的很自然。作为一个监长国恨当然不能忘,独自带着七个孩子,以他的身份,对孩子的爱表达的不细腻也很正常。最后是音乐让他变成一个慈祥的父亲。看来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这也符合了音乐之声的主题。当然也向观众暗示正确的家庭教育也是一种艺术。

在舞会中两人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在最后的音乐会中歌声使上校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那饱含真情的歌声里,玛利亚发现了一个男人丰富、博大、敏锐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在的美通过歌声表达了出来。还有孩子的歌声,蓝蓝的天空,嫩嫩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美,这就是成功影片的根据!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优美的音乐可以说是音乐剧的灵魂,在音乐剧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有: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无限的著名《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都成为了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音乐之声》观后感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