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4-09-17 08:23:13
物理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设计流程图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视频播放)

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够容易把车拉动呢?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⑴复习力的合成,便于学生学习新课。

⑵提出问题: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

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⑶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又如何呢?

这样设计是使学生明确已知一个力,如果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作出无数多个分力。

如果给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确定吗?

⑷探究Ⅰ(演示实验)

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

步骤一:倾角不变情况下,在小车上一大钩码,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

步骤二:在小车重力不变情况下,改变倾斜角,引导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用软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车重力压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显;用弹簧是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小车重力产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目的:让学生及时的应用知识。

⑸探究Ⅱ(分组实验)

设问:如图,大人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哪些效果?

(每两个学生一套)台秤、木块(一侧面带羊眼)、夹有滑轮的支架各一个,钩码细线若干。

①把木块放在台秤上,如图,在实验记录表中第一行记录台秤的读数。

②用细绳一端与木块上的羊眼相连,另一端与钩码相连,并把绳子挂在支架上的滑轮上。保持滑轮的高度不变,增加绳上的钩码,在表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③保持钩码不变,改变滑轮的高度h,在表格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滑轮的高度悬挂钩码的重力台秤的读数竖直向上拉的效果力结论

1──── ──

2h1

3h2

4h3

5h4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明确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竖直向上拉物体的作用效果,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向前滑动。

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结论: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后,根据几何知识就能计算分力的大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⑹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①呼应新课引入(视频播放)

设问:为什么人从绳子中间拉车时更容易把车拉动呢?

为什么将绳子逐渐拉开时,绳子会断呢?

②动画演示。

设计意图: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同时使用动画演示,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⑺小结与作业

小结:

①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②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物理说课稿2

一、教学理念

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 ……此处隐藏27611个字……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

(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

(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

(4)讨论分析形成结论。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体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讲座得出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物理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力 弹力》。下面是我对本课题的设计思考,恳请指正。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分析

本节教材处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本章知识是学习后续知识压 强、功、机械效率的基础,因此本章是初中物理基础的一章。而第一节力 弹力 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教学关键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为 后几节教学做好铺垫。 内容分析 本节首先生活中的推、拉、举、压等生活实例引出力,并用压弹 簧或气球的事例体会弹力,紧接着介绍一个弹力的实际应用——弹簧测力计,在 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最后 还点了一些生活工具或玩具从而更好地体会弹性势能。 所有的知识都是用学生看 得到、摸得着的实例呈现,与我们的生活很贴切、学生更容易接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并不难学,引领 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

(1) 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 知道弹力及弹性势能。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会正确使用。

【情感与态度】 :

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通过弹簧测 力计的使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力的定义理解、弹力概念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二、说学生

本节内容主要是力、形变与弹力、弹簧测力计、弹性势能,知识点较零碎, 学生对力很熟悉,并且都有亲身感受,采用从生活实例中体会力的存在;弹力与 形变、 弹性势能较抽象, 学生对此缺乏认识基础, 需较强的观察和归纳思维能力, 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教师引导的手段;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较简单,采用自 学即可完成。

三、说教法

本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 力.教学实践表明,被动力(如弹力、静摩擦力)的概念是学生难于接受的.因此 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弹力产生的条 件是什么。本节通过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探究,利用弹力的作用效果来了解弹簧 测力计测力的原理,从而达到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通过实例引出力的一般性分析,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的作用;分析具体图 片中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通过对如何知道物体受力的疑问引出力的作用效果, 进而通过自主活动探究物体形变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及物体形变的大小和外力的 关系,引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自主探究的形式了解弹 簧测力计构造、使用方法;并观察图中的日常现象——发生形变的物体对其他物 体产生一些作用,学生体会弹性势能。

四、说学法

1、亲身体验:力的概念的建立。

2、动手实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约 2 分钟)

讲故事:张飞与关羽比力气。三国时,刘、关、张三结义后,张对自己排第三不服气,就提出与关羽比谁的力气大,他使出最大力气抓自己的头发使劲向上 提,尽管憋得满脸黑紫甚至头发都拔掉了一把,结果还不能使自己离地面,而关 羽找了一根绳子一端拴在自己腰上,另一端跨过树杈,双手使劲向下拉,结果他 慢慢离开地面。

问:张飞为什么失败呢?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八章力,帮他分析原因吧!

新课教学(约 30 分钟)

(一) 力是什么

1、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四幅图或用多媒体展示。 (也可借助自己准备器材 体验) 完成学习引导第一部分内容。

问: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2、引导分析

力:物体 作用于 物体

施力物 受力物 (为区分两物体引入施力物、受力物)

(二) 力的作用效果

观察课件中的图和演示实验,完成学习引导第二部分内容。

问:我们如何知道物体是否受力?你能做展示一下里的作用效果吗?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弹性形变的情景,感受弹力的存在,总结弹力的概念。

(三) 形变大小与所受外力的关系。

学生试完成学案中的第 3 个表格。

请同学上台展示结果。 学生观察、并交流总结出两者间的关系。

(四)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用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和弹簧测力计。请同学自学回答下列问题:

(1) 弹簧测力计由( 、 )组成?

(2) 、力的国际单位是()?

(3) 、图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分度值() 。

(4) 、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试一试

(a)弹簧测力计指针指针开始偏离了“0”刻度线处,应如何调节?

(b)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让重物悬挂于哪个位置?手持哪个位置?

(c)弹簧测力计应如何读数? 做一做:分别测出你用手竖直向下轻拉和重拉弹簧测力计的力的大小,同桌互相读数。

(五)生活物理社会

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几幅图,思索这几幅图说明了什么。

(六)小结

你获得哪些知识?在使用具有弹性的物体需注意什么?还有什么困惑?

学以致用(约 10 分钟)

不足之处:

1、本节课教学中没有把学案充分的运用。

2、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充分的调动起来。

3、习题设计的较好,但运用的不理想。

4、教师讲的较多,没有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附板书:

一、力弹力

1、力:物体--作用于--物体

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①弹性形变 ② 范性形变

2、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 形变就越大。

3、弹簧测力计

① 结构:

② 原理:在弹性限度 (即弹簧发生弹性形变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弹簧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③ 使用方法:校零、量程、共线、读数

4、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

《物理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