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26 14:37:14
火星教学反思

火星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火星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火星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通过火星和地球之间的比较,大胆推测,提出假设: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假设。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实践验证、解决问题)。同时生动有趣的语言又是其一大特色。于是我们紧紧抓住:“文体特色”“语言魅力”开始了“火星之旅”。

第一板块:提出问题

课文的第一段,围绕“孪生兄弟”展开。说两者的相似:“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四个“同样”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这是全文的核心问题。

这里让学生感知两点:

1、有根据的猜测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2、总分式的结构使文章很清昕;排比句式的使用又令表达很有气势。

效果:在默读中在品味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其玄妙;在诵读中他们对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了更深的体会。

第二板块:实践验证

文章的二到八段分两个方面展开具体验证。一方面是水。首先是证明火星曾经有水。根据有二:一是火星照片,二是岩石钻孔分析。接着证明火星上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一个设问句,下面写水的来源,这里也提出了两种可能:一、“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二、可能“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当火山爆发时,这些矿物便分离出水,随着熔岩释放出来。”设问的使用使得文章的条理更加得清晰,纲目分明。

这里的学习目标是:

1、理解文本: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为什么留不住?

2、体会作者采用怎样的办法把文体表达清楚表达生动的?

效果:在默读批注中学社个初步解决两个理解性的问题;在交流中对其理解更深;习得了设问等方法对说明清楚事物能起有效作用。

第三板块:体会科学严谨的生动的遣词造句

本文最精妙的地方还在于遣词造句的科学严谨,这两个水的来源都用了比较模糊的词语“也许”“可能”来推断,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踏上火星,所有的这些都是据理推测,并没有绝对的把握。再写火星上留不住水的原因:火星本身的缺陷导致了这个结果——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使得火星表面的水“集体大逃亡”。“大逃亡”这个比拟放在这里也很贴切,使得原本严肃的科普短文多了一些随和、温暖。这一点从课题“孪生兄弟”上也可以看出。这些都让这一类的说明文多了一定的可读性,文章也更生动有趣了。

这个板块的教学在实际的操作中已经融合在第一第二板块中进行了。实际上,学生对于这样生动的科学严谨的遣词造句只要稍加点拨就心领神会了。

火星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问题来安排材料。共有八个自然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地球与火星的既相似又有差异的复杂科学问题用“孪生兄弟”的方法表达的清楚明晰。

我在此课的教学上没有采用传统的讲授点拨这种方法,而是大胆改革将三个课时的第一、二课时内容整合为一个课时,第二课时侧重于学习第三段及完成学习手册作业训练;第三课时侧重于星球知识交流,培养学生科研的兴趣。

第一课时,以学生自读为主,学习生字新词,扫除文中的“拦路虎”。语文学习离开琅琅的读书声是无法学好的,学完了一课,教师辛苦分析了一通,学生辛苦回答了一气,结果连课文都读不通顺,这样的语文学习绝不是我想要的。所以,在第一课时我还是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读。正如张若田教授所说:“语文教学的法宝,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

学生读通课文之后,从课题入手,通过划划读读说说弄明白“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的原因。

接着我借助电脑、图片与学生们一起观看了火星的资料片,使学生对火星有形象的了解。学生们热情高涨,观看仔细,连续播放了两遍。看完之后,学生又回到课文,交流火星上有水但是却留不住水的原分析过细,绕在“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这两个词的理解中出不来。使得课堂不够完整大气,实为败笔。

另外,如果采用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兴趣、热情,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火星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相对于后一篇《神奇的克隆》,本课的说明方法涉及的不多,只集中在了第二小节当中,如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除此之外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浓厚,是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好教材。

从课题来看,这篇课文就集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且生动形象”,适合小学生学习阅读的科普文章,编者是用尽了心思,如课文扉页上着贴近火星的红底色,课题采用比拟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概括了火星与地球的联系,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只要细读,就会发现用语的精妙之处,对于这点的认识,我也是到上完了两次课,再回头看时才真正领会到的。所以,课文的解读深入、角度都会影响课堂的活动。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对于学生学情的把握知之甚少,不仅是对于这种文体的把握,而且对班里学生学习的模式还不完全熟悉,所以新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处在两极之间,一只关注到了自己的表现状态,课堂上与学生的距离很远,只想牵着学生走,学习活动只在浅尝辄止,容易形成个别学生的课堂而忽略全班学生的学习状态,流于了“走过场、课堂秀”的形式。对于学校中习得的新课标理念、精神,在实践中还无法真正领会到,如果不及时反思、调整,长时间内会很难有专业上的提升。

“教是为了不教”,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教师要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这些话在之前都是听腻了,但现在看来,要做到,好难!一篇课文上了两个班,分隔两个星期,终于上结束了。第一次课上完后,问题就出来了。我没有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导致第二课时思路混乱,提出的问题超出学生理解的范围,使教学流程难以推进。在导师评课、反思之后,自己也没有认清问题所在,匆匆回顾教案后继续上课,结果一团糟,没有真正达到改教案后的效果。不仅乱了节奏,连学生回答问题我都不知道怎么接上去了,上完课,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在导师和其他实习生面前,我简直丢尽了脸面。

之后,静下心来想想老师的评课,好好地理清了自己上课的严重问题所在:在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只关注到了教师的教,一直强调自己钻透教材,设计好流程、环节,想好自己要说的话,却完完全全没有考虑到,自己想到 ……此处隐藏1920个字……会到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情趣性。

火星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来安排材料。教学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并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是这样一步一步把道理说清楚的。

读通顺课文是首要达到的目标,我仍然采用以往学生喜欢的方式检查读课文,照顾后进生,在指名读和自由读之后,基本达成读通顺这个目标。我顺势往下,让学生找出概括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的排比句子,通过引读的方式让学生内化,再做仿写练习来掌握文章的表达方式。在一来一回之后,后进生也能有模有样的说出火星和地球相似的地方,再读一遍作为巩固,有些学生甚至已经能背下来了。

在接下去的教学过程中,我仍以引读的方式开展教学。为了体会文章运用的设问这种表达方法,特意设计我提问学生找答案的环节,让学生在找、读的过程中既读懂内容又体会文章表达方式。在第二次出现设问的地方,我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先问学生再答。从大家的反映中得知,他们已经领悟到设问这种修辞方法。

课后反思感觉一些不足,如果在课文总结时能总结出本文所运用了的表达方法就更好的帮学生做个总结,为以后学习也能做个铺垫。

火星教学反思8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介绍火星知识的说明文,大多科普类的文章会让人读了感觉枯燥、乏味,而这篇课文却没有给我们这种感觉。相反,单从题目我们就能看出这一定是一篇充满“人情味”的课文。的确,课文将火星与我们所熟悉的地球相比较,以“孪生兄弟”的名义使我们感到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是那样亲切。

科普说明文这类课文一不小心就可能会上成科学课,因此我力求在课堂上把课上出“语文味”来。

一、抓住设问

课文第一自然段连用四个“同样”,列举了火星和地球的相似之处,告诉我们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的原因。随后,课文重点写了火星上的水的来源和散失的原因。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课文两次运用设问,将两大主要内容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两个问题,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随后分别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读懂课文。我让学生体会到课文正是运用了设问的方法,才使我们读起课文来感到纲目分明,我们以后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设问,让自己的作文显得更加有条理。

二、品味语言

课文语言有两大特色,一是准确性,二是形象性。在引导学生读悟课文时,我不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课文多处运用“也许”、“可能”等表示不确定性的词语,这是因为在还没有完全确定的情况下所作的一种推测,如果用了“一定”、“肯定”等词反而违反了科学性,所以课文用词非常准确、科学。这一点,我让学生多次反复朗读体会。

除此之外,课后第2题中也提示我们有两个很明显的地方体现了课文语言的特色——非常形象生动,一处是把“太阳系内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的行为说成是“家常便饭”,还有一处是把大量的火星气体离开火星的样子说成是“集体大逃亡”,非常形象,读来感到情趣盎然。学生通过朗读后不难理解这两处的含义,为了让学生更能体会到这种语言的特色,我让学生通过比较来加深体会。比如把“太阳系内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这一句改成“太阳系内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学生通过朗读便能很快地体会到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情趣性。

当然,还有一些语言也是值得我们去积累的。比如第五自然段中写火星上的水的另一种来源,我设计了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反复练习,尽量能不看书讲出来,从而将课本语言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三、课堂拓展

一篇课文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光凭课堂上的时间、教材上的内容是无法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求的。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去阅读《新补充读本》及自己的课外书中对火星的介绍,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我就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对火星的认识。学生们准备得还是比较充分的,有的介绍了火星上的山脉——比珠穆朗玛峰高三倍的奥林匹斯山脉,有的介绍了火星上的气温——和“火星”这个名字给人的感觉正好相反,火星上的温度极低,最低达到零下123摄氏度……通过相互交流介绍,我让学生明白,经过课外阅读能够了解到好多平时不知道的知识,如果只看语文书而不看课外书,那我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阅读课外书,同样是学习语文,就如我们语文书开头的“习惯篇”中所讲的那样——多种渠道学语文。

火星教学反思9

一、挖掘文本的语文因素,教科学课所不教。

1、写路、教路、学路,三路贯通,感悟文本谋篇布局之精妙。

解读教材,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以“火星——地球的lsquo;孪生兄弟rsquo;”为中心论点,在浅层次的相似——“长得太像了”的基础上,推测“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并通过科学论证,“进一步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进而顺应读者的阅读思路,通过设问的方式,阐述了两个问题:“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火星上没留住水?那么,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结合高段语文教学的特点,着眼于篇章,在关注“表达了什么”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如何表达”,在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引导学生去学习感受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预设语文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多角度、多层次训练。

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教学目标之一,便应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丰富科学素养,如何获得?如何丰富?重要的抓手应该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习得。这也是有别于科学课的显著特征。因此,找准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是教学重点所在。基于此,我预设了一系列的语文训练环节,如:学习完第一段的排比句后,根据提供的材料运用排比句说话;做解说员讲解火星水的来源;以“火星,曾经的水世界”为话题,进行小练笔等。这些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为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认识、丰富积累提供了平台。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以其集图、文、音、像等于一体的强大功能,为教学创设“数字化”网络学习环境。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出示各类火星图片,彗星碰撞地球、火星的视频的播放,火星上水的来源的动画演示等,填补了学生认知的空白点,将抽象的语言变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更为学生的自主开放的学习,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广泛交流,提供了平台,能有效地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三、唤醒学生探索宇宙的意识,给学生埋下揭开火星生命之谜的种子。

不上画句号的课,已是不少老师的共识。火星之神秘,宇宙之浩瀚,绝非一节课能讲述完。因此,这节课更呼唤我们能在学生。信息技术的使用,文本内容的探究不仅着眼于学生当下所得,更是在撩拨学生对未知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探索宇宙的种子世界强烈探求的神经,诚如文章结尾所言:火星上如果真的有生命,它们是什么模样,是怎样生存的,这仍然是个谜。这就如同宇宙中黑洞,在吸引着学生去探求、去发现。

《火星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